在现代港口运营中,船舶吨位不断增大、靠泊频率持续提升,单一材质的护舷(如纯橡胶护舷、纯金属护舷)逐渐难以满足 “高吸能、高耐磨、轻量化” 的综合需求。而复合护舷通过将多种材质(如橡胶、金属、复合材料等)科学融合,兼具不同材料的优势,既能抵御强冲击,又能适应复杂环境,成为应对高端港口防护需求的新型选择,为船舶与码头安全增添的保障。
复合护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“材质互补与功能整合”,其构造设计围绕 “强化优势、弥补短板” 展开。从核心组成来看,它通常以两种或多种关键材质为基础:一是弹性基体,多采用高性能橡胶(如天然橡胶与氯丁橡胶混合物),保留橡胶材质的高弹性与缓冲吸能能力,确保碰撞时能有效化解冲击力;二是结构增强层,根据需求嵌入金属构件(如钢板、钢骨架)或复合纤维材料(如玻璃纤维、碳纤维复合材料),金属层可提升护舷的整体承重与抗变形能力,应对万吨级船舶的强冲击,而复合纤维层则能在增强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,实现 “轻量化防护”;部分复合护舷还会在表面添加耐磨涂层(如聚氨酯涂层),增强抗磨损与抗腐蚀性能,适应散货码头、海洋高盐雾等恶劣环境。其工作原理延续 “形变吸能” 核心,但通过材质协同提升效能:碰撞发生时,橡胶基体首先通过压缩形变吸收大部分动能,增强层则限制过度形变,避免护舷结构损坏,同时表面涂层减少摩擦损耗,实现 “缓冲 - 防护 - 耐用” 的多重保障。
根据材质组合与功能侧重的不同,复合护舷可分为多种类型,适配不同港口场景的差异化需求。橡胶 - 金属复合护舷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类型,常见于集装箱码头与大型散货码头。它以橡胶为弹性主体,内部嵌入钢骨架或钢板,既保留了橡胶的缓冲吸能优势,又通过金属增强层提升了抗冲击强度与使用寿命,能应对 10 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的靠泊冲击,同时金属结构便于与码头钢筋混凝土墙体牢固连接,防止护舷移位。橡胶 - 复合纤维复合护舷则更适合对重量敏感的场景,如高桩码头、浮动码头。它用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部分金属构件,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,重量较传统橡胶 - 金属护舷降低 30%-50%,不仅减少码头承重压力,还便于安装与维护,尤其适合需要频繁调整护舷位置的浮动码头。多材质复合护舷(如橡胶 - 金属 - 聚氨酯涂层复合)则针对极端环境设计,表面的聚氨酯涂层能抵御煤炭、矿石等散货的摩擦损耗,内部金属层增强抗冲击能力,橡胶基体提供缓冲,适用于高负荷、高磨损的矿石码头与煤炭转运码头。
在复合护舷的选型与维护中,需结合港口场景特点与材质特性科学操作。选型时,需优先考虑船舶吨位(大型船舶选高金属含量的强冲击型护舷,小型船舶选轻量化复合纤维型)、货物类型(散货码头需选带耐磨涂层的护舷)与码头结构(浮动码头优先选轻量化护舷),确保护舷的材质组合与实际需求匹配。日常维护方面,需重点关注不同材质的协同状态:每周清理护舷表面杂物与海洋生物,检查耐磨涂层是否有脱落,若涂层破损需及时补涂,防止内部材质暴露受腐蚀;每月检查橡胶与金属 / 复合纤维的结合部位,查看是否有开裂或剥离,一旦出现分层,需及时用专用粘合剂修复,避免结构失效;每季度检测增强层的完整性,金属增强层需检查是否有锈蚀,复合纤维层需查看是否有纤维断裂,确保增强层能正常发挥支撑作用。此外,极端天气后需排查护舷各材质部件的损伤情况,尤其关注金属与橡胶的连接点,防止风浪冲击导致结构松动。
随着港口向 “大型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 转型,复合护舷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。新型环保复合材料的应用(如可降解橡胶、回收纤维复合材料)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;智能监测技术的融入(如在金属增强层嵌入应力传感器)可实时监测护舷受力状态,提前预警结构风险。作为港口防护的 “多功能融合卫士”,复合护舷通过材质创新,打破了单一材质护舷的性能局限,为现代港口安全高效运营提供了防护方案,成为港口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