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繁忙的港口码头,每天都有满载货物的船舶频繁靠泊与离港。当几万吨甚至几十万吨的船舶向码头靠近时,哪怕是轻微的碰撞,都可能对码头混凝土结构、岸边设备造成损坏,更会影响船舶的船体安全与装卸效率。而码头橡胶护舷作为安装在码头前沿的核心防撞装置,凭借出色的缓冲吸能能力,成为化解船舶与码头碰撞风险的关键,为港口日常运营筑牢安全防线。
码头橡胶护舷之所以能适配码头特殊环境,核心在于其针对性的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。从材料来看,它以耐候性极强的复合橡胶为原料,混合天然橡胶与丁苯橡胶提升弹性,同时添加抗老化剂、抗腐蚀剂,能抵御海洋环境中高盐雾、强紫外线的长期侵蚀,避免出现橡胶开裂、硬化等问题,确保在码头露天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。从结构设计而言,码头橡胶护舷多采用 “固定式” 结构,通过螺栓与码头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或钢质框架牢固连接,防止因风浪冲击或船舶碰撞导致护舷移位;部分大型码头护舷还会在橡胶内部嵌入钢板或高强度纤维层,增强整体承重能力,应对万吨级船舶靠泊时的巨大冲击力。其工作原理围绕 “形变吸能” 展开:当船舶与护舷接触时,橡胶护舷通过自身的压缩或剪切形变,将船舶的动能转化为橡胶的弹性势能,再缓慢释放,大幅降低船舶与码头之间的冲击力度,避免直接碰撞造成损伤。
不同类型的码头,对橡胶护舷的需求也存在差异,适配性成为选择的核心考量。在集装箱码头,由于停靠的多为 5 万吨至 20 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船,船舶吃水深、靠泊时冲击力大,通常选用鼓形或 “D” 形橡胶护舷。这类护舷吸能效率高、受力面积大,能均匀分散船舶的撞击力,同时其平整的接触面可避免刮擦集装箱船的舷侧结构,保障船舶与码头的双重安全。在散货码头(如煤炭、矿石码头),码头前沿常伴有粉尘堆积与货物碰撞风险,多采用方块形橡胶护舷。它结构简单、表面坚固,不仅能抵御船舶冲击,还能减少散货对护舷的磨损,且安装与维护便捷,适合高负荷的散货装卸场景。在内河小型码头(如渔港、客运码头),停靠的多为千吨级以下的小型船舶,碰撞力较小,一般选用小型方块形或圆柱形护舷。这类护舷成本低、灵活性高,可根据码头长度灵活排布,满足小型船舶频繁靠泊的防护需求。此外,针对高桩码头的特殊结构,还会使用 “剪切型橡胶护舷”,其通过橡胶的剪切形变吸收能量,能适配桩柱之间的安装空间,避免护舷与桩柱相互干扰。
码头橡胶护舷的日常维护,直接关系到港口运营安全与护舷使用寿命,需结合码头环境特点科学开展。首先要定期检查护舷的外观状态:每周清理护舷表面附着的海洋生物(如贝类、海藻)与淤泥,防止生物侵蚀橡胶材质,同时检查护舷是否有裂缝、鼓包或橡胶老化现象,若发现局部破损,需及时用专用橡胶修补剂修复,避免破损扩大;每月检查护舷与码头的连接螺栓,查看是否有松动或锈蚀,对锈蚀螺栓及时更换并做好防腐处理,防止护舷因固定不牢脱落。其次要关注护舷的性能状态:每季度通过专业设备检测护舷的弹性恢复能力,若发现护舷形变后无法回弹,需评估是否需要更换;对于部分装有压力监测装置的智能护舷,需实时关注压力数据,确保其吸能性能处于正常范围。此外,在台风、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,需排查护舷是否因风浪冲击出现结构损伤,及时修复受损部位,确保后续船舶靠泊安全。
随着港口向大型化、智能化发展,码头橡胶护舷也在不断升级。新型环保橡胶材料的应用,让护舷在提升耐老化性能的同时,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;智能监测系统的融入,可实时传输护舷的受力数据与损伤情况,帮助港口管理人员提前预判维护需求。码头橡胶护舷虽不起眼,却以可靠的防护性能,保障着船舶、码头与人员的安全,成为港口持续高效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